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新闻

浙大一院团队突破传统手术禁区 新技术为结肠癌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2-8-12   被阅览数:524 次   来源: 小肠移植网


点击播放视频

“现在感觉恢复还可以。”8月11日,记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见到了重获新生的结肠癌患者黄先生(化名),他看起来精神状态良好。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
根治性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是,术后复发和转移是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尤其当肿瘤局部复发累及大血管时,姑息性切除容易复发,而根治性切除术中处理不当会引起致命性的大出血,严重时发生不可逆转的肠坏死,危及生命。因此,这一情况属于外科手术的禁区。
近日,浙大一院在梁廷波书记的带领下,由结直肠外科和小肠移植中心吴国生主任带领团队,在大量动物实验和多年小肠移植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将肿瘤及其受累的临近器官整块切除,再移至体外灌洗保存之后彻底清除肿瘤,最后将健康小肠重新移植到体内的“自体小肠移植”手术,为解决这一难题开辟了新的思路。
日前,该院成功完成了2例“联合自体小肠移植的结肠癌根治手术”,2位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肿瘤复发卷土重来
44岁的黄先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两年前他发现自己偶尔便血,肚子不舒服,在家附近的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右半结肠长了瘤子。他和家人四处奔波,去大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明确了占位的性质。2020年9月22日,黄先生在省外某医院完成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顺利完成。
好景不长,黄先生2021年再次复查时,发现原来做手术的地方,即结肠癌术后吻合口的位置,有肿瘤复发。同时复发的肿瘤累及胰腺的胰头部分,周围还有多枚肿大的淋巴结。更为棘手的是,肿瘤几乎包绕了供应小肠的大血管-肠系膜上动静脉。他被多家医院告知,这个位置复发的肿瘤手术风险很高,是传统手术的禁区。多方求医后,黄先生慕名来到了浙大一院。
自体小肠移植突破禁区
“肠系膜上动脉为人体小肠和右半部分结肠供血,如果直接把它切除会导致小肠坏死,但如果不切除又会导致肿瘤切除不彻底。”吴国生教授说。
如何在对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完整保留小肠功能?浙大一院近年来开展小肠移植手术,让这个难题得以化解——在体内仔细探查,将好的小肠完整切下来在体外进行修整,同时体内进行肿瘤切除手术,再将小肠重新“种回”体内,这就是浙大一院探索的新方法“自体小肠移植”。
2022年7月25日,吴国生教授团队为黄先生实施这一手术。手术过程中,他们发现肿块位于小肠系膜根部,紧密包绕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动静脉,并累及到胰腺,手术的难度和复杂性很大。
术中确定好切除范围后,吴国生教授从肠系膜上动、静脉被侵犯的部位以下开始切断,将小肠离体后取出体外。同时在体内仔细切除肿瘤及肿瘤侵犯的部分胰腺,并对取出的小肠和结肠血管进行灌洗、修整,将未受肿瘤侵犯的血管保留下来,最后再将修整好的小肠和结肠与体内的血管仔细吻合,以达到既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又保护小肠供血的目的。
历时7个多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一周已经开始自由活动,生活和常人无异。
为治疗开拓新思路
和黄先生一样幸运的,还有35岁的李先生(化名)。
2019年3月,李先生因腹痛于当地医院就诊,CT提示李先生结肠肝曲存在肿瘤占位,同时侵及浆膜外,还伴有梗阻。排除手术禁忌后,李先生在外院全麻下做了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而李先生2021年1月复查时,发现后腹膜及系膜淋巴结多发转移,同时侵犯包绕肠系膜动静脉,在当地医院接受化疗4疗程,病情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诊治,李先生来到了浙大一院寻求诊疗。在该院经过四个周期系统治疗后,2022年7月10日,多名专家讨论评估李先生的复查影像结果,认为达到了手术指征。3天后,李先生也成功接受了“自体小肠移植手联合复发的结肠癌切除术”,恢复良好,顺利从浙大一院出院。
吴国生教授表示,根治复杂腹腔肿瘤用上小肠移植的技术,这是浙大一院团队在探索疾病救治过程中的创新突破。复杂腹腔肿瘤患者如果不能根治手术,就意味着患者的复发率大大上升,而小肠移植技术是浙大一院的优势专长,通过自体小肠移植技术让复杂疑难腹部肿瘤达到根治,为患者康复加上保险。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文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特色医疗

专家团队

知识园地

移植需知

微信二维码

咨询电话:

15921013502 (刘医生)

13679291684 (杨医生)

ICP备案信息:陕ICP备08004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