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患者服务 -> 移植知识园地

常见问题和解答

发布时间:2018-3-10   被阅览数:3238 次   来源: 小肠移植网

1. 什么是肠功能衰竭和短肠综合征?

答:肠功能衰竭是指由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减退或者吸收面积不足,不能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水和电解质,需要靠静脉补充来维持人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短肠综合征是肠功能衰竭最常见的类型。


正常成年人的小肠长度大多在4-7米,有功能的小肠少于2米即可称为"短肠";当短肠合并腹泻、脂肪泻、营养不良、脱水等症状时,则医学上称为"短肠综合征"。造成短肠的原因多种多样,有肠系膜血管血栓/栓塞、肠扭转、克罗恩病、外伤、肠道畸形等。




2. 短肠综合征如何治疗?

答:在手术切除大部分小肠引起短肠综合征后,它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适应期和维持期。


急性期会出现大量消化液丢失,导致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需要住院接受密切监控和治疗。这一阶段约持续1个月。


在适应期,残余肠道通过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改变,吸收功能得到增强。患者可以尝试逐渐经口进食,并结合静脉补充营养。根据患者残余肠道长度和功能的不同,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此阶段可持续1-2年。


经过适应期,一些患者的肠道功能可以完全代偿并摆脱静脉输液。一些患者的肠道功能可以部分代偿,通过进一步的内科或外科康复治疗有可能达到完全代偿。还有一部分患者残余小肠过短,肠道功能无法完全代偿,需要长期的静脉营养或进行小肠移植。




3. 什么是器官移植和小肠移植? 

答:器官移植是指将某一个体有活力的器官通过手术移植到自体或异体,前者为自体移植,后者为异体移植。根据器官来源于尸体或活体,还可分为尸体器官移植和活体器官移植。根据供者和受者之间是否有亲缘关系,活体器官移植还可再分为亲缘性器官移植和非亲缘性器官移植。


小肠移植是指通过血管吻合、肠道重建的方式将一段小肠移植到患者体内。其中异体小肠移植根据移植物是否包含其他器官,还可分为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腹腔多脏器簇移植。(后面文中除非指明“自体小肠移植”,所提及的“小肠移植”均系异体小肠移植。)


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完成的3000余例异体小肠移植中,绝大部分为尸体小肠移植,而我国尸体移植存在严重的供体短缺问题。西京消化病医院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开展小肠移植的单位,主要进行亲缘性活体小肠移植和自体小肠移植。




4. 短肠综合征都需要小肠移植吗? 

答:部分短肠综合征患者通过自身代偿和内科康复治疗,可以摆脱静脉营养,不需要进行小肠移植。

对某些经过内科治疗,肠道功能仍未完全代偿的短肠综合征患者,小肠延长术可使小肠长度和肠粘膜吸收面积进一步增加,让患者有希望摆脱静脉营养或减少静脉营养需要量。小肠节段倒置术可以延缓肠内容物通过的时间,对增加残余小肠的吸收功能也有一定效果。对这些病人,小肠移植不是首选治疗办法。

残余小肠过短,肠道功能极为有限的短肠综合征患者需要长期的静脉营养治疗。其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静脉多发血栓以致静脉输液通路丧失、频繁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肝损害等并发症,需要进行小肠移植治疗。有些患者虽尚未出现这些并发症,但存在相关的高危因素,经过慎重评估也可以早期施行小肠移植。此外,即使不存在上述并发症和相关高危因素,长期的静脉营养本身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部分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小肠移植,但需要更加谨慎的评估。

对于侵及肠系膜根部血管的腹腔肿瘤,完全切除时可能导致大部分小肠失去血供而坏死,引起短肠综合征。其中一些患者可以通过自体小肠移植,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未受肿瘤侵犯的健康小肠,进行小肠移植,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但对于另外一些肿瘤广泛浸润、则无法行自体小肠移植,或自体小肠移植后肿瘤复发的患者,仍需考虑异体小肠移植手术。




5. 自体小肠移植和异体小肠移植有什么不同?

答:自体小肠移植是将患者自身的一段健康小肠切除后再移植回自己体内,由于是患者自身器官,不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术后也无需服用抗排斥药物。

异体小肠移植所使用的移植肠管来自另一个体,除非是同卵双胞胎或多胞胎之间,否则术后均有免疫排斥反应存在,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




6. 抗排斥药物有哪些副作用?

答:抗排斥药物会抑制移植受体的免疫功能,发生各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肿瘤的风险增大。一些抗排斥药物会损害肾功能,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还有水钠潴留、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7. 活体小肠移植术前需要做什么检查?

答:供、受体均需进行的检查:

①普通筛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胸片,肺功能,血、尿、粪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感染四项。

②营养学:血脂,前白蛋白,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骨密度。

③感染: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等多种病毒,结核。

④免疫学:ABO血型,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HLA配型。


供体还需进行的检查:

影像学:肠系膜上动脉CTA或经皮穿刺血管造影。


受体还需进行的检查:

①影像学:消化道造影,腹部CT,胸部CT(必要时)。

②内镜:胃镜和肠镜(必要时)。

③感染:耳鼻喉、口腔、妇科等科室的感染筛查。




8. 什么是ABO血型?

答: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类型,迄今已发现35种血型系统,包含600余种不同的抗原,ABO血型系统是其中最重要的血型系统。该系统中有两种不同的抗原,A抗原和B抗原。在人体血清中含有与之对应的两种抗体,抗A抗体和抗B抗体。ABO血型的分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将血液分为A、B、O和AB四种类型。

后来发现ABO血型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表面,还广泛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当器官移植受体接受ABO血型不合的供体器官时,移植器官的血管内皮会招致受体的免疫攻击,最终导致移植器官失去功能。虽然在供体短缺时,也有采用ABO血型不合的器官进行移植的情况,但一般来讲,器官移植还是以ABO血型相合为原则。




9. 什么是MHC和HLA?

答: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器官移植之所以会发生排斥反应,是因为移植器官表达有不同于受体自身的抗原。引起免疫排斥的供体移植物抗原被称为移植抗原。移植供受体之间相互接受的程度称为组织相容性。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是一组编码最强移植抗原的基因。不同的物种有各自的MHC,而人类的MHC抗原最先在白细胞表面被发现,因此又被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即HLA(human leucocyte antigen)。




10. 活体小肠移植对供体有什么要求?

答:从法律和伦理角度:①供体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精神障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②供体捐献小肠必须出于自愿、无偿,不受强迫、欺骗或利诱。③供体身份限于受体的配偶(结婚3年以上或育有子女)、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与受体存在因帮扶等形成亲情关系的人员(养父母和养子女,继父母和继子女)。

从医学角度:①无重大器质性疾病,主要脏器功能良好,能耐受手术。②无恶性肿瘤和传染病。③小肠及相应血管结构、功能良好,无器质性肠病,如克罗恩病。




11. 小肠移植手术为什么要同时做肠造瘘?什么时候能够还纳?

答:小肠移植术后早期需要密切观察有无肠缺血、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移植肠末端造瘘便于对肠管的直接观察和肠镜检查。当患者情况稳定,一般在移植术后3-6个月还纳造瘘口。




12.小肠移植术后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①严格遵医嘱服用抗排斥药物,不可擅自改变剂量或停药。

②定期复查,包括肠镜、血药浓度、血常规、肝功、肾功等。

③规范治疗伴发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④注意预防感染,如在公共场合戴口罩以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⑤饮食规律,少吃刺激性强和难消化的食物。

特色医疗

专家团队

知识园地

移植需知

微信二维码

咨询电话:

15921013502 (刘医生)

13679291684 (杨医生)

ICP备案信息:陕ICP备080046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