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20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3个学科、60余名专家教授协作,当日成功地将一位父亲150厘米的小肠移植给他18岁的儿子。第三日,新植入的小肠已成活,患者肠功能恢复,已开始进食并下床活动。有关专家们认为,这一多学科大协作综合性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实施,为挽救肠功能不全患者的生命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手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所有大器官移植中,小肠因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强烈,移植的难度最大,发展一直缓慢。我国在这方面刚刚开始探索,此前开展的4例小肠移植手术均为尸体供肠,无一例获得长期存活。活体小肠移植,从健康人身上切取部分小肠作为供肠移植给患者,一般选择与患者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作为供体,以减轻移严重的免疫排斥反。
这次在西京医院接受手术的患者是河南卢氏县农民杨润生刚满18岁的儿子杨锋。1998年9月,患者因肠梗阻导致肠坏死,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小肠切除手术,小肠仅剩40厘米。术后患者严重腹泻,体重下降,1.85米的身高体重只有35公斤。1998年11月,患者慕名来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胃肠外科,确诊为短肠综合症。对此,西京医院组织专家教授会诊,决定采取活体小肠移植这一有效的方法挽救患者的生命。3月21日,杨锋和父亲杨润生一同住进了医院,西京医院专门成立了小肠移植领导小组,制定出周密稳妥的手术方案。5月20日,西京医院23个科室的60多名专家教授及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对父子两人同时实施手术。经过13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人成。术后第3天患者即开始进食并下床活动。经检查,患者移植的小肠已成活,功能恢复良好,其父亲也已康复。医护人员们正在进行抗排异反应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