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西京消化病医院三楼内镜中心的一间治疗室里,国内第一例活体小肠移植已十年的杨锋,经麻醉后静静地躺在内镜检查台上,等待最新型单气囊小肠镜的检查。
十年前他因病切除了大部分小肠,剩下很短的一节小肠,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来维持生存,在胃肠外科进行了小肠移植术后,出现多次急慢性移植排斥反应,经留置在腹腔外的移植段小肠瘘口动态观察及活检指导免疫抑制治疗,使移植小肠得以存活。十年来,杨锋的全身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因无法了解移植小肠粘膜状况,仅能依靠血液化验及经验判断,来调整治疗他时而出现的腹痛、腹泻症状。
如今,新引进的日本奥林巴斯最新单气囊小肠镜,将重新展现杨锋的移植小肠粘膜全貌。在静脉麻醉下,单气囊小肠镜经口顺利进入十二指肠,在屈氏韧带后空肠上段,清楚见到了难以分辨的移植小肠吻合部!过去没有小肠镜,无法观察到小肠移植吻合口情况。原移植手术医师王为忠教授在旁辅助辨认,笔者不禁暗自赞叹外科手术医师的妙手。循腔进入移植小肠,所见粘膜光滑,柔软,蠕动活跃,与非移植小肠粘膜相比,其绒毛略短,色泽略淡,反光增强,小肠镜很快就通过了1.5米长的移植小肠,在那里无法辩出供体小肠的痕迹,退镜时再次仔细观察移植小肠并多部位粘膜活检,全部检查不到1小时,术后患者很快苏醒,无明显不适。
一直以来,小肠是消化内镜的盲区,近年来先后出现了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技术,克服了这一盲区,但操作有一定难度。单气囊小肠镜是在双气囊小肠镜基础上加以改进,去掉镜端的气囊,仅保留外套管气囊,镜端的可曲度及视角范围明显增加。通过安装在外套管端气囊充气和镜端的钩拉交替固定肠腔,再反复推拉外套管和镜身不断向前推进,完成对整个小肠的检查。单气囊小肠镜今年才开始在国内应用,它不仅使消化内镜对消化道的检查拓展至全部小肠,与双气囊小肠镜相比,其优势在于操作更加简便,仅一个气囊交替充放气,镜端灵活视角大,图像连贯清晰,同时可反复观察病灶、活检、治疗及定位,可以对疑有狭窄或梗阻的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显著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断率。
操作难度明显高于普通胃肠镜检查的小肠镜检查,由消化五科王新副教授担纲完成。他在熟练掌握胃肠镜检查技术基础上复习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认真钻研操作技巧,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消化病医院吴开春副院长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2009年2月26日,王新副教授在静脉麻醉、监护及胃肠X线透视下,开展了西京消化病医院第一例、也是全国首例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术,并获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西京消化病院检查全胃肠道实现了“无盲区” !至今王新副教授在同事们支持配合下,已完成单气囊小肠镜检查22例次,阳性发现率83.2%,其中多例明确诊断为小肠血管畸形、间质瘤、憩室、克罗恩病等,同时完成了小肠移植术后的小肠镜检查及小肠镜辅助剖腹探查手术。 (郭学刚 王春)